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科研动态 >正文   

我校科研团队赴内蒙古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交流

作者:水利工程学院 肖蒙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16:57   责任编辑:郭娟  审核人:冯峰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中原学者工作站科研团队一行赴内蒙古自治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开展为期3天的工作交流,团队先后走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砒砂岩示范基地、包头市水务局和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

在砒砂岩示范基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申震洲总工详细介绍了中原学者姚文艺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创新成果。为了攻克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难题,姚文艺团队通过长期不懈地深入研究,构建沙棘等人工适生植被,结合“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及“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形成了从坡顶到沟底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这一综合治理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有效减少了入黄粗沙,还通过开发沙棘、苹果等经济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展板

鄂尔多斯砒高原砂岩区二老虎沟小流域场景图

在包头市水务局的交流中,李喜乐副局长重点介绍了包头水土流失与盐碱地治理进展情况。李喜乐副局长说:“2024年,包头市水土流失面积15471.87km²,占国土面积的55.7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45.20km²,水土保持率达到44.05%。”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包头市实施了“包头市青山区本坝沟生态清洁小流域”等20个项目,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包头市盐碱地整体呈现“沿黄集中、区域差异显著”的分布特征,全市盐碱地总面积约246.7万亩。通过“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专项试验基地”等平台,依托重大协同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土右旗2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区等核心研究基地,开拓了“控盐排盐”工程与农艺改良相结合的技术路径,实现了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的显著下降,玉米亩均单产提高70~100公斤,形成了“科研团队+基层推广+农户联动”的有效治理机制。

与包头市水务局工作交流座谈

在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靳存旺主任以五原县为典型案例,展示了“五位一体”“上膜下秸”等综合治理模式的应用成效。该地区累计改良盐碱地39.5万亩,土壤全盐量降低0.3%,粮食单产提高10%~15%,农民人均增收超10%,成功培育出特色产业,形成了“治理-提质-增效”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展览大厅参观

通过实地调研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与盐碱地改良实践,研究团队深入了解了砒砂岩区植被恢复技术、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技术与实施路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校地双方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开封市科学技术局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欢迎关注

版权所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科技处